新光邮票研究会成立
日期:2022-09-27
打印
【字号: 大 中 小】
早在1923年,浙江杭州就出现了集邮小组。一是基督教青年会集邮小组,由美国籍总干事狄尔耐和干事伍立夫、中国籍干事李弗如等组织,陈念祖为组长,曾举办过一次邮票陈列。二是潘光震在其家中成立的新光社,分音乐、体育、集邮、文艺各组,集邮组成员有潘光震、张包子俊、李登云、凌能夏、虞介藩、郑汝纯郑允明兄弟等人。
1925年冬,张包子俊、李弗如、陈念祖等人在张包子俊家集会,发起筹组新光邮票研究会。张包子俊在原新光社社章的基础上加以修改,订出新的会章,并刻了一枚“新光邮票研究会”的木戳。1926年元旦新光邮票研究会正式成立,会址设在杭州严衙弄张包子俊家。
新光邮票研究会成立后,经过半年时间的广泛征集会员,于1926年7月通过通信选举,产生了该会的领导和各部的负责人:会长柴冠群,副会长凌能夏,研究部主任卢赋梅,出版部主任张包子俊,会员部主任陈念祖,会计部主任张包子俊。张包子俊对此次选举曾回忆说:“余既获诸君之助,并以自身学历之浅薄,深不愿在会中居何名义。故第一次获任本会会长者即为柴冠群……柴君以远居苏州,会实遥领,但捐助颇多。凌君勤于著述,发扬甚多。评议诸君均属集外邮名家……本会经此选举成功,会务大张,会员日增。”
柴冠群(1889-1945),又名柴英,号甸澄,原籍浙江上虞。光绪初年,其祖任两淮盐运使时迁苏州。辛亥革命后,柴冠群继承父业经营盐业。喜集邮,1922年即入神州邮票研究会,1925年入中华邮票会,并被推选为评议员。柴冠群专集华邮,藏品丰富,是当时国内较有名望的集邮家。
柴冠群虽被推为会长,但远在苏州,会务实由陈念祖、李弗如、张包子俊等人操办。
1928年秋,邮会重新改选,福州集邮家阮景光被推为会长,张包子俊被推为副会长,评议长柴冠群,评议李弗如、张景盂、沈瑞芝、莫星白,拍卖部主任卢赋梅,出版部主任谢鄂常,委托部主任沈瑞芝,交换部主任蔡丽生,会计部主任潘侠遊,图书部主任钟韵玉,华文书记蔡丽生,英文书记郑汝纯、日文书记王抱存。
阮景光(1901-1957),福州人。毕业于美国人创办的英华书院。少年时代就开始集邮。1925年福州市基督教青年会成立集邮团,阮景光被推选为团长。同年入中华邮票会为34号会员。邮识丰富,在集邮界颇有威信。阮景光虽被推为新光邮票会的会长,但身居福州,邮票会事务主要由张包子俊操办。
阮景光主会期间,明文制订出《会则》十二条,内中明确规定如下。
一、定名 本会定名新光邮票研究会,简称新光邮票会,西文名New Light Philatelic Society。
二、宗旨 本会以广集同志共研邮识,引导初进,藉倡斯风,俾收攻错之益,不涉营利之途为宗旨。
三、会所 本会设杭州市严衙弄九号。分会会所及各部办事处,即在各职员所在地。
四、征集会员 本会征集会员不限国籍。性别、年龄,凡品行纯正,能守信誉,赞成本会宗旨,而有会员一人以上介绍者,均得为会员。惟入会人务须填写入会书为证(入会书式另附)。
五、会费 新会员免纳入会费,每年只纳常年会费一元,以入会之月起算。
六、权利 本会会员得享有左列各权利;1.有享阅会刊会员录及借阅图书之益;2.有询问疑义及鉴别邮票之利益(但须付复信邮资);3.有委托本会代理关于集邮事宜之益;4.有交换及拍卖邮票之益;5.登刊广告有特别折扣之益;6.介绍向其他邮社购买邮票有优待之益。
七、义务 本会会员除纳年费外,有维持本会得酌量自由捐助本会经费,及随时报告关于集邮新闻记述与投稿等义务,俾推广刊物以供同好。
八、组织及任期 本会由全体会员用通信法选举正副会长各一人,评议五人(再互选评议长一人),各部主任各一人,编辑、会计、书记各若干人,任期一年,均得连任至三次,并可兼任两职。下届选举未竣以前,在会员资格未消失时,得延长至三个月。
九、会议 本会每年开大会一次(地点及日期先一日通告)。会员因事故不能到会者,得托会员代表,但每一会员至多代表五人为限。其平常事务由正副会长评议,用通函议决施行。凡会员如有议案,经三人以上之连署者,当付评议,以定取去(大会时则公决之)。
十、会务 本会会务除会长评议外,得设下列各部处理之,并各地会员视会务之状况,得设分会于各地,但仍须依照本章程办理之。总务部主任一人(会计、书记,均归纳之);出版部主任一人(编辑、翻译,均归纳之);拍卖部主任一人;委托部主任一人;交换部主任一人;国外部主任一人;审查部主任一人;图书部主任一人。
十一、退会 本会会员对于会友有欺诈行为或损害本会荣誉暨延欠会费,经通告后延至三月之久,经评议议决者,得宣布除名退会。
十二、附则 本章程有未适合时,得随时修改,于大会时公决追认之。
在制定会则时,还审定了各部章则,其中有:总务部章则、拍卖部章则、委托部章则、交换部章则、审查部章程和图书部章程。
新光邮票研究会注重发展会员,为扩大组织,1937年初掀起一次发展会员活动,规定凡会员介绍5人入会,介绍者可免收一年的会费。同时吸收了一批钱币收藏者为该会会员。至1937年底,在册会员已达千余人,遍布在许多省市。为加强会员联系和管理,在江苏分会及华北、华南通讯处撤销后,复于上海、南京、山海关、昆明、青岛、长春、广州、汕头、以及比利时设立了通讯处,并设立了华北(初名东北)、华南(后改西南)两个分会。及至抗日战争爆发,1938年2月将会所迁至上海。
新光邮票会从创办至抗战爆发,除定期举办各种例会活动外,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。
1.出版会刊 抗战爆发前,新光会刊系列有:①《邮票新声》从1926年1月16日创刊至1929年12月共出版3卷20期。1至12期为月刊,32开2页,文章短小,内容简单。从1927年开始不定期出版,但页数增加,内容逐渐丰富,研究性文章增多。1929年12月出版的第3、4期合刊为航邮专号。《邮票新声》余稿,由谢鄂常、张包子俊编辑,于1931年底出版《中国邮戳纪略》。②第二种会刊《新光月刊》,1928年10月创刊,至1930年10月共出版2卷(1-2卷)24期,16开每期4至6页,内容以会务报道、会员委托售品目录、拍卖目录、征求目录为主,约占3-4页,后也有些该会会务通讯性质。③会刊更名《新光》,从1931年1月起至1932年10月为第3卷,共出版4期(含临时号“特刊”1期),每期4-16页。1934年11月《新光》第4卷“复兴号” 出版,1935年该卷第10-12期易名《新光邮学杂志》,另有临时号“特刊”1期。第3、4卷合计17期。内容除会务报道外,集邮文章增多,出现陈复祥《中国商埠邮票史》、万灿文《世界纪念邮票史》等长篇连载文章。④会刊更名《新光邮票钱币杂志》,从1936年1月改名,至1937年7月共出2卷(第5-6卷)19期,每期30-60页不等,增辟有《中国邮商公会会刊》和“泉币”专栏,但仍以集邮为主,学术性文章增多。
2.邮票拍售 1927年10月增设拍卖部,卢赋梅为主任。1929年11月拍卖部改由王聘彦为主任,一年后卸任,1930年9月改由张包子俊接任。1928年9月增设委托部,主任沈瑞芝,1930年沈病故后由赵善长主任其事。《新光月刊》第5期(1929年2月)起开设《五都邮市》栏目,刊登拍卖部拍品目录与得标名单,以及委托部的售品委托单。
后因王聘彦、赵善长工作的内迁,新光会邮票拍售活动一度沉寂。1937年6月上海通讯处成立拍卖部,为日后新光总部迁沪恢复活动奠定了基础。
3.分会活动 新光邮票会各地通讯处及分会的活动较为活跃。1929年1月率先成立江苏分会及上海通讯处二处,后者设于西门方斜路庆安里11号,谢鄂常为主任。上海通讯处初期,因谢鄂常身兼总会要职,先后担任《邮票新声》主编、出版部主任、评议长、总务部主任等职,且一度醉心集币,故通讯处仅限于会费收缴、信函收发等基本事务,尚无会员集会活动。为此1935年谢鄂常在会刊发布启事:“仆自去秋以來,醉心集币,数月来于集币上虽已猛进,然对集邮仍时征集,并未中止前进,只因个人公私两忙,对于集邮同好之赐函,每多延搁,此则深觉抱歉不安,应向诸同志告罪求宥者。至于仆对本会会务,向抱共与进退之宗旨,今仆于集币上已告相当段落,此后当努力于集邮,更当为本会尽力也,诸希亮察是为企荷。”
1937年是上海通讯处最为活跃的一年,见诸邮刊报道的活动有:6月成立拍卖部,拍卖活动得到了中国邮商公会的支持,特派邓伯昭襄助并补充拍票,例行拍卖通常由邓伯昭主持、朱朴庐和叶振伯襄助。谢鄂常在其执掌新光会总务部任内发起组织纪白交换组,并于1937年7月1日公布《纪白交换组第一次名单》。首期成员27人,地域涉及上海、张堰、苏州、青岛、杭州、宁波、镇海、汕头、长沙、介休、泸西、蒙自、昆明、北平、梧州、南京、常德、广州等18处。依照当届理事会决议,7月4日下午于法租界天主堂街兴业里8号永大杂粮行二楼召集第一次谈话会,由谢鄂常主持,出席者有50余人,谈话会决议:以后每星期日于此时此地召集谈话会,会后余兴为拍卖邮票。
经郭用和倡导的新光邮票会青岛通信处,于1936年1月成立并主任其事,1937年2月28日至7月3日,郭用和在其任所先后六次召集青岛会员谈话会,会后互相观摩邮集、交换复品、并合影留念。《新光邮票杂志》第6卷第3期《青岛通讯处启事》云:“本会为本市会员联络感情,商讨一切,及研究邮识起见,爰每月第一个星期日,下午一时,在中华路国华银行议事厅举行会员谈话会一次,其第一次业于二月廿八日举行”。第6卷第5期《总务部启事》又记曰:“自本会青岛通讯处自动召开会员谈话以来。颇具成绩。近已连续开会四次之多。在青岛第四次集会时。本部即将上海年会余剩之奖品。移赠青市会员”。
郭用和(1902-?),又名郭沈用和,浙江海宁人。早年供职上海国华银行,1935年调职青岛国华银行,抗战爆发后离开青岛返乡,回浙江硖石仓基老家。主集华邮,1928年题名新光邮票会(88号),1934年加入甲戌邮票会(66号),1936年兼任新光和甲戌两会青岛通信处主任。《甲戌邮刊》第4卷第4期见载其文作《记西人邮票会洽谈会》。
郭用和于1936年11月又被推选为甲戌邮票会青岛通讯处主任,由是一肩挑两会。故青岛会员谈话会实为新光、甲戌两会的共同活动,与会人兼为两会会员者亦不少,故《甲戌邮刊》第4卷第5-9期也刊登了第2-6次青岛会员谈话会的记录。
1930年3月经张包子俊提议,新光邮票会华北通讯处在青岛成立,1932年春因张包子俊离开青岛返回杭州而逐渐停止活动。1934年11月移址北平复兴,更名华北分会,由赵品三主任总务部、刘荣庭主任信托部。其最重要的活动是1937年3月21日在东安市场芾棠经济食堂举行“新光邮票钱币会华北分会开会纪念”大会,出席者有北平会员赵品三、陈芾棠、崔显堂、乔玉璋、周绍良、方雨楼、吕升东、白旭华、汪子年、吴南愚、周翔九、林志慎、孙捷三、张瑞枕、孙希源、刘济川、骆泽民、李庆裕,及天津会员王沛臣共19人。赵品三、汪子年分别致年会“说辞”,茶话会后,继则展示邮品,出品者有赵品三的航空封、汪子年的法客邮全套、周翔九的清加盖变体票、陈芾棠的中国片笺200种、骆泽民和李庆裕的珍贵古泉等,吴南愚则赠送各位1枚甲戌明信片助兴,合影后尽欢而散。
新光邮票会的复苏触动了周今觉,1937年5月9日周绍良受其委托,在北平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召集在京中华邮票会同好座谈会,到会17人,是日即作为北平分会成立日,事后周今觉亲拟《中华邮票会北平分会简章》,并发刊于《邮讯》1937年第2卷第5期。
周绍良(1917-2005),原籍安徽建德,生于天津。著名红学家、文史学家及收藏家。曾翻译美国集邮家施塔、梅赞文合著《中国航空邮鉴》,连载于《邮典》。为新光、甲戌、中华邮票会会员,战时在贵阳加入金竹邮票会(72号)。
抗战爆发后,新光邮票会华北分会及上海、青岛通讯处会务相继停顿。
上一篇:
下一篇: